【趋势】朝微电子研发投入不如同行,股权代持纠纷悬而未决;LED多家企业增长现疲态,行业分化趋势明
【趋势】朝微电子研发投入不如同行,股权代持纠纷悬而未决;LED多家企业增长现疲态,行业分化趋势明显;中巨芯正式登陆科创板
集微网消息 自2021年3月IPO撤单后,朝阳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朝微电子)于今年6月再度冲击A股,拟上市板块由科创板转向创业板,保荐人也由海通证券变更为长江证券。
尽管更换了上市板块及保荐人,但报告期内朝微电子的员工股权诉讼纠纷仍未解除,同时公司研发投入及研发成果远不如竞争对手,自身竞争力较弱,或影响其未来发展。
朝微电子是一家专门干军用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和特种电源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航天、航空、船舶、兵器、核工业、电子等领域。
朝微电子前身为无线年,由滕爱生、闫廷辉、李志福、陈延廷、孟凡芝、刘志峰、张荣恩、黄敬义八人代表无线名自然人)以接收的破产资产与国家投资共同组建朝微有限,其中朝阳市机械电子工业局(简称:电子工业局)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269万元出资,出资比例70.6%,职工股东以实物资产作价112万元出资,出资比例29.4%。
值得提及的是,由于股东人数超过200人,朝微电子设立时的员工股权由工会代持,直到2018年,工会才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持股平台,彻底解除了股权代持。不过,股权代持的历史问题给朝微电子带来了不少纠纷。
2019年7月,佟宝生等155人作为原告,将朝微电子列为被告、刘志峰列为第三人,向朝阳市龙城区人民法院(下称“龙城区法院”)提起股权转让纠纷诉讼。
不过,在龙城区法院的主持下,原、被告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朝微电子给付原告贾臻玖、梁延喜、孔祥龙每人各12000元。给付除张玉民、翟亚杰、梁延喜、孔祥龙、贾臻玖外其他各原告每人10000元,本案调解金均由公司实际控制人朱伟支付。
2022年8月,王丽、隋亚荣、王泽兰、王春、邓淑平、庞丽君、张文亮、於兵8人作为原告,将朝微电子列为被告、刘志峰列为第三人,向龙城区法院提起股东资格确认纠纷诉讼。
但龙城区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八名原告未能举证证明被告、第三人在股权变更登记(备案)时存在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也未能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持有被告公司的股权,故原告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对八名原告的诉讼请求,龙城区法院不予支持,并于2023年3月10日出具了(2022)辽1303民初2292号《民事判决书》,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2023年3月28日,王丽、隋亚荣、王泽兰、王春、邓淑平、张文亮、於兵7人以朝微电子为被上诉人、刘志峰为第三人,向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目前该案件尚在审理中。
值得注意的是,7名原告请求确认的股权共计15504股,对应目前公司股份167981股,占朝微电子现有股本总数的比例为0.266%,一旦朝微电子败诉,企业存在着股权变动的风险,从而给公司运营带来不确定性。
除了员工股权纠纷外,朝微电子并未披露国有股东退出的过程,这其中是否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或是不是真的存在利益输送等情况,仍需待查。
从全球半导体分立器件的竞争格局来看,前十大厂商均为国外企业,主要参与者为英飞凌、安森美、意法半导体等,前五大厂商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在国内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及半导体产业链向国内转移的背景下,我国半导体分立器件公司发展迅速,扬杰科技、新洁能、捷捷微电、华润微、华微电子等国内半导体分立器件企业近年来也实现了营收快速增长。
而在军用半导体分立器件领域,朝微电子也面临着振华科技、济南半导体所、西安卫光、燕东微、振华风光、成都华微等国内企业的竞争。特种电源领域面临着中国电科四十三所、新雷能、通合科技、军陶科技等企业的竞争。
目前来看,朝微电子存在众多竞争对手,但其研发投入却不如竞争对手,未来产品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
2019年-2022年,朝微电子的研发投入金钱分别为723.84万元、801.24万元、1308.10万元、1894.95万元。以2022年为例,振华科技、新雷能、燕东微、振华风光、通合科技的研发投入金钱分别为51619.33万元、25968.22万元、17310.7万元、8809.06万元、5862.18万元,均远远超于朝微电子。
在研发费用率(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方面,2019年-2022年,朝微电子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60%、3.89%、3.48%、4.33%,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且均低于同行竞争对象。同期可比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13.63%、14.03%、11.59%、11.8%,朝微电子的研发费用率只是同行均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朝微电子称研发费用率较低主要是公司研发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人均薪酬相比来说较低。这也是说,同行公司的研发人员薪酬支出较多,才带动研发投入增长、研发费用率提升。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只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优秀的研发创新人才,并通过研发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和提升生产效率等方式,才能逐步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市场地位。而在这一过程中,薪资是引进及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较于竞争对手,朝微电子在研发人员薪酬方面却稍显吝啬。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朝微电子拥有42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11.02%。报告期内,朝微电子研发人员职工薪酬占收入占比分别是1.22%、1.54%、1.83%,而同行公司均值分别为6.42%、5.49%、5.18%,远高于朝微电子。
由于研发投入不如竞争对手,朝微电子的研发成果也相对较少。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朝微电子取得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仅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
从专利总数量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振华科技、燕东微、通合科技、振华风光、成都华微、新雷能取得专利数量分别为1503项、395项、184项、81项、78项、60项。而振华科技、燕东微、振华风光、成都华微、新雷能取得发明专利数量分别为394项、64项、21项、68项、36项,均远超于朝微电子。
在技术密集型的半导体行业,朝微电子的研发投入金钱、研发费用率、专利数量等均远低于同行公司,自身竞争力较弱,或影响其未来发展。
集微网消息 今年5月以来,随着库存的逐渐消化和下游市场的复苏,行业开启了一波涨价潮,LED封装、显示屏以及配套材料企业均有发布涨价函,有的企业甚至在短短的4个月里提价四次。
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除了国星光电和艾比森宣布降价外,木林森、东山精密、瑞晟光电、晶台股份、兆驰光元、星心半导体等LED封装企业,利亚德、金立翔、雷曼光电、京东方晶芯、海佳彩亮、云纹科技、强力巨彩、海威安视、洲明科技、创维、丰视科技、创为特、静雨股份等LED显示屏企业,共计21家厂商宣布了LED类产品价格上调,上着的幅度5%~20%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还对LED产品做了多次价格调涨,例如木林森、东山精密、利亚德、京东方晶芯、创维、海佳彩亮等。
众多LED企业涨价的背后,除了市场需求有所恢复外,“成本上升”成为企业涨价的共同因素。各家企业在调价函中均提到,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企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是本次LED厂商上调产品价格的根本原因之一。
2022年以来,LED照明、LED显示屏等终端需求持续下滑,加剧着行业竞争形势,多数企业为清库存对产品大幅降价。同时,原材料缺货导致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对企业的经营造成较大的压力,这从各大企业2023年上半年业绩中便有所体现。
从LED芯片厂商上半年营收来看,三安光电、蔚蓝锂芯、聚灿光电、乾照光电、华灿光电、ST德豪的营收分别为64.69亿元、22.50亿元、11.99亿元、11.56亿元、11.36亿元、3.81亿元。营收增幅方面,仅乾照光电、聚灿光电实现增长,而其他四家企业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归母净利润方面,有三家公司实现盈利,分别是三安光电、蔚蓝锂芯、聚灿光电,另外华灿光电、乾照光电、ST德豪仍处于亏损状态;但相比2022年上半年,仅ST德豪亏损有所收窄,别的企业归母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尤其是华灿光电的跌幅高达3281.21%。
扣非净利润方面,仅蔚蓝锂芯实现盈利,其他5家企业均是处于亏损,亏损金额合计12.72亿元。
相较于LED芯片企业业绩普遍下滑,随着LED封装/背光模组产品持续涨价,相关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所好转。从LED封装/背光模组类企业来看,厦门信达的营收最高,达到383.06亿元,紧随其后分别是东山精密、木林森、兆驰股份、福日电子,其营收分别为136.67亿元、83.15亿元、77.36亿元、41.36亿元,位于第二到第五位。
营收在10-4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万润科技、国星光电、鸿利智汇、联创光电、聚飞光电,其营收分别为21.84亿元、17.59亿元、16.96亿元、16.59亿元、11.57亿元;另外,瑞丰光电、宝明科技、光莆股份、芯瑞达、奕东电子、南极光的营收规模均低于10亿元。
营收增幅方面,有50%企业营收实现增长,其中芯瑞达增长幅度达到44.56%,位于所有同类企业中之首。其称,MiniLED技术应用渗透加快、场景增多、消费偏好增强、市场规模放大,公司的长期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与市场的能力进一步放大,体现为显示模组量利双增,加厚公司业绩。
归母净利润方面,东山精密归母纯利润是8.25亿元,紧随其后分别是兆驰股份、联创光电、联创光电、鸿利智汇、聚飞光电,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4亿元、2.15亿元、2.04亿元、1.21亿元、1.18亿元,均超过1亿元。而福日电子、南极光、宝明科技、万润科技、瑞丰光电的净利润却出现亏损。
进入2023年,随着展会及文旅项目等商业活动迅速恢复,LED显示屏行业已开启复苏;同时随着AI虚拟人、XR虚拟拍摄、Micro LED、Mini LED等新应用成本不断降低,LED新应用场景也有望逐步打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LED显示市场规模将达109.21亿美元,2022~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4.74%。
随着市场需求逐步恢复,LED显示屏企业订单也逐月增加。例如洲明科技1月份订单才两三个亿,2月份订单就变成四五个亿,3月份订单就超过9个多亿。这也带动LED显示屏企业营收增长。
2023年上半年,利亚德、洲明科技、艾比森、联建光电的营收分别为40.18亿元、32.99亿元、15.92亿元、5.03亿元,四家企业均实现盈利收入同比增长,其中艾比森的营收增幅高达44.66%。
在归母净利润方面,除了雷曼光电亏损外,其他5家企业合计盈利7.48亿元,其中奥拓电子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214.68%,紧随其后分别是联建光电、洲明科技、艾比森、利亚德,涨幅分别为175.08%、81.33%、75.45%、26.45%。
在照明领域,由于国内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导致通用照明应用需求疲软,同时照明灯具出货量也下滑,多重因素影响照明企业业绩,这从太龙股份、阳光照明、勤上股份、飞乐音响、星光股份等企业上半年营收下滑中便有所体现。
不过,在通用照明市场下滑的情况下,LED照明企业正集中挖掘智能照明、教育照明、植物照明、车用照明、户外照明等具有更大市场空间的细分领域。
从归母净利润来看,欧普照明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高达3.97亿元,位于第一,而华荣股份、佛山照明、得邦照明、阳光照明的净利润分别为1.95亿元、1.69亿元、1.65亿元、1.41亿元,均超过1亿元。而归母净利润增幅方面,有60%的照明类公司实现增长,其中华体科技增幅最高,达到241.68%。
由于LED照明产品价格下降和电源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驱动电源的价格也出现大幅度地下跌。尤其是在中小功率电源市场表现的更为突出,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经营业绩。
随着Mini LED扩产项目的持续推进,也带动相关设备营收持续增长。例如中微公司MOCVD设备在新一代Mini-LED产业化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半年MOCVD设备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约24.11%,毛利率达到37.90%。
新益昌Mini LED设备上半年收入增幅超过30%,而整体收入下滑大多数来源于于公司传统LED设备业务线的主动收缩。另外,凯格精机称,公司LED固晶设备的市场口碑与影响力逐渐增强,尽管在营业收入上较去年同期下滑,但订单出货量方面较去年提升较大。
而在材料方面,在市场低迷的情况,多数企业经营业绩也不如预期。例如超频三的营收及净利润均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其指出,LED照明市场整体增速逐渐放缓,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水平的慢慢的提升和成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导致所有的环节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整体而言,多家企业涨价的背后,是LED行业景气下行及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之下,LED企业面临着产品售价下滑以及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而此轮LED企业涨价行为也让企业本身回归到较为正常经营状态中,削弱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提升企业纯收入能力,为客户持续带来高品质的产品同时,驱动行业回归良性竞争环境之中。
与此同时,LED应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也是企业涨价的“底气”。从长久来看,植物照明、紫外照明、智能照明、健康照明、车用照明等细致划分领域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同时,AI虚拟人、XR虚拟拍摄、裸眼3D、一体机、影院屏、租赁屏、透明屏、异形屏等新兴应用正成为LED显示屏市场的成长主要动能,另外,在Mini/Micro LED技术的推动下,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
集微网消息,9月8日,中巨芯正式在科创板上市,截止至发稿,中巨芯涨幅在154%左右,市值约194.56亿元。
据了解,中巨芯专注于电子化学材料领域,主要是做电子湿化学品、电子特种气体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电子湿化学品包括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硝酸、电子级硫酸、电子级盐酸、电子级氨水、缓冲氧化物刻蚀液、硅刻蚀液等;电子特种气体包括高纯氯气、高纯氯化氢、高纯六氟化钨、高纯氟碳类气体等;前驱体材料包括HCDS、BDEAS、TDMAT等。发行人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集成电路、显示面板以及光伏等领域的清洗、刻蚀、成膜等制造工艺环节,是上述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材料。
中巨芯目前以集成电路客户为主,显示面板与光伏客户为辅。凭借优良的产品的质量和丰富的产品组合,发行人的电子湿化学品已获得了SK海力士、台积电、德州仪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虹集团、华润微电子、厦门联芯等多家知名的半导体企业的认可;电子特种气体及前驱体材料也已陆续进入如中芯国际、厦门联芯、士兰微、立昂微、上海晶盟、华润微电子、德州仪器、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主流客户的试用与供应阶段。
2023年1-9月,中巨芯营业收入预计为63,612.22万元至67,832.74万元,同比变动10.30%至17.62%;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2,455.34万元至3,567.76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124.65万元至987.77万元。
整体而言,随公司生产经营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1-9月营业收入预计较上年同期上升,而受到公司持续投入研发活动以及用于日常经营的贷款余额一直上升的影响,当期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预期增加。
此外,当期公司收到衢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2022年浙江省首批次新材料省级应用奖励款”等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金额较多,在扣除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预计整体盈利水平相较于上年同期出现小幅下滑。
集微网消息,近日,天承科技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上海工厂二期项目已启动,拟投入5,000万元用于半导体相关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的生产设备和车间改造,计划明年上半年实现投产,2024年有实质性的上量收入。天承在先进封装领域将持续投入研发,包括TSV等的研发也在进行当中,会在合适的时机会把产品释放到市场。
FC-BGA高端载板更多采用ABF载板工艺,其主要使用的是沉铜和电镀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其他的还包括闪蚀、显影等药水产品。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占FC-BGA载板成本的10%左右,其中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中的70-80%属于垂直沉铜和电镀工艺。关于公司的载板业务竞争力,天承科技表示,FC-BGA相关的用量大的电子化学品包括沉铜、电镀等,天承已有相应的产品;此外天承跟国内的前沿科技公司有进行研发的合作和认证。待后续国内FC-BGA载板开始放量,天承将拥有更多与国际公司竞争的机会。
其同时表示,以前载板行业基本不给予国内供应链机会,比如ABF载板,但天承早在2015年就与中科院北京微电子所合作,成功将安美特除胶沉铜产品替换,芯智联的MIS载板目前使用我司的除胶沉铜产品。目前各大载板厂商已开始做认证,天承是处于行业最领先的梯队。
关于下半年电子电路行业景气度的情况,天承科技认为,市场大行情顺势对天承有利,逆势也有利。顺势行情下电子电路板厂扩产,公司会加快业务拓展。逆势行情下,客户受到成本与供应链安全的压力,此外稼动率降低,因此公司得到更多的认证机会。近期部分客户订单量上涨、稼动率回升。其中消费电子行业,3-4季度变化不大;服务器、AIAI和汽车电子处于稳定增长,4季度行业景气度相对正面。
集微网消息 9月8日,德邦科技披露最新调研纪要称,公司芯片级底填、AD胶、TIM1、DAF/CDAF膜等这几个材料目前整体上还处于验证导入初期阶段,公司今年的主要目标是这几个产品可以通过较多客户的验证。AD胶、固晶膜(DAF)慢慢的开始供货,但订单量还比较小,对我们来说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几个系列产品今年的预期大概是大几百万的量,明年增量增长的机会比较多。
其进一步称,依据公司了解的市场情况,固晶胶膜(DAF)目前还未看到其他国内企业有量产产品,AD胶、底部填充胶和导热界面材料(TIM1)这三款材料有极少数国内公司在做。
据介绍,芯片级底填、AD 胶、TIM1 目前主要是应用于倒装芯片封装,底填的应用领域更多一些,包括 CSP、COF、2.5D、3D 等,通常能理解为只要有焊球都会用到底填。DAF 膜主要是应用于多层芯片的堆叠,目前多应用于存储、逻辑等高算力芯片,DAF 膜也可以替代固晶胶。
对于公司集成电路领域产品收入结构,德邦科技称,2023 年上半年公司 UV 膜产品约占公司集成电路领域收入三成、固晶胶约占公司集成电路领域收入三成、热界面材料约占公司集成电路领域收入四成。另外,公司底部填充胶、AD 胶、固晶胶膜(DAF/CDAF)、芯片级导热界面材料(TIM1)四款芯片级封装材料同时在配合多家设计公司、封测公司推进验证。
从市场复苏情况去看,德邦科技从已合作的下游客户端了解到的信息分析,上半年下游稼动率整体处于弱复苏的态势,一季度不太明显,二季度比一季度环比有所提升,公司判断当前稼动率大约 7-8 成左右。
关于公司产品在华为 mate60 手机中的应用情,德邦科技表示,“我们公司与该客户有比较长时间的合作,公司一直很看重客户端的需求,积极努力配合测试验证,已有产品在批量供应。但具体应用到哪些终端产品我们公司也很难掌握,客户在提出采购需求时只是提供对应的性能、指标要求,并不会告知具体的应用产品。”
集微网消息 9月8日,冠石科技披露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就近期市场关注的热点概念而言,公司的直接客户主要为京东方、富士康、华星光电、彩虹光电等显示面板制造商,公司生产的功能性器件产品中仅有小部分最终应用于华为手机,华为并非公司直接客户。该部分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收 入的比例约为1%-2%,收入占比较小,对公司业绩没有重大影响。
冠石科技主营业务为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特种胶粘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半导体显示器件包括偏光片、功能性器件、信号连接器、液晶面板及生产辅耗材等,主要使用在于液晶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等带有显示屏幕的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特种胶粘材料包括胶带、搭扣、泡棉、保护膜、标签等各种类型的产品,主要使用在于工业、轨道交通及汽车行业。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显示行业,半导体显示器件产品的收入占比及利润贡献逐年上升,目前公司已与京东方、彩虹光电、惠科、富士康、华星光电等国内外显示面板制造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产品最终应用于华为、小米、OPPO、VIVO、海信、创维、苹果、三星等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商的畅销机型。